苏州冬季职业病防治

【导语】:苏州冬季职业病防治

冬季气温降低,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因为防寒保暖而紧闭门窗,甚至于关闭通风设施,从而造成作业场所通风不良,有毒有害气体蓄积,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劳动者洗澡、洗手和换洗衣物的频率降低,有毒化学品通过污染皮肤或衣物进入人体的概率也将明显增加。这些都会增加用人单位冬季作业的职业病风险。一些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劳动者将面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低温的双重影响,因此,低温季节应特别注意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一氧化碳中毒

进入冬季后,气温降低将严重影响到从事作业的劳动者,使劳动者为保暖而关闭通风设施、紧闭门窗,造成作业场所通风不良,如采用煤炉取暖等,易造成有害气体蓄积,引发一氧化碳中毒。有关企业要提前作好应对低温的准备,采取安全的防寒保暖措施。

职业性化学中毒

化学毒物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工业企业中广泛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和有机溶剂挥发性气体,通风排毒是降低作业场所有害气体浓度的重要措施。然而,进入冬季后,不良的通风排毒方式将明显降低作业场所温度,使劳动者为保暖而关闭通风设施、紧闭门窗,造成作业场所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蓄积,易引发各类职业中毒事件。特别是木制工艺礼品制造、家俱制造、汽车维修等有刷漆、喷漆作业,人造皮革生产、制鞋、箱包制造等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以及其他存在或产生有害气体的企业。
有关企业要提前作好应对低温的准备,合理组织气流方向,为风口的操作工人设置必要的屏障,避免直吹,以及采取其他防寒保暖措施,使通风排毒设施能正常投入使用,而作业工人也应克服低温的影响,坚持开启必要的通风设施,确保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化学毒物经过皮肤或污染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职业中毒。许多毒物可通过直接污染皮肤或经污染的衣物间接污染皮肤而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冬季由于气温低,如果没有相应的设施,工人洗澡、洗手和换洗衣物的频率将大大降低,有毒化学品通过污染皮肤或衣物进入人体的概率将明显增加,易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易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的有毒化学品主要有有机磷农药、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有机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也极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另外,铅污染食物也可经消化道摄入引起中毒。各有关单位应为作业工人提供温暖舒适的洗浴设施,而工人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物,勤洗澡,预防有毒物质经过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低温及冬季作业注意要点

低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不单纯是环境气温低的程度,还取决于低温环境中人体防寒保暖程度、体力活动强度、饮食及健康状况间的关系,即低气温与其作用于人体状态间的相互关系——冷作用强度。有时工作环境气温虽低,但所着装具保暖量充分,机体热代谢保持平衡,皮肤温、体温不出现下降,人体可无冷感;反之环境气温相对较高,若个体防寒装具保暖量不足,机体不能保持热量代谢的平衡就会出现冷感,严重时也可导致冷损伤。

对机体的影响   

低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冷作用强度,冷作用强度越大,低温的影响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皮肤温的影响 受冷后首先是裸露的皮肤温度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度的加大,皮肤温逐渐降低,皮肤开始出现潮红,继之出现冷、胀、麻、痛等症状,以及皮肤感觉逐渐减弱,严重时可出现冻伤。

在常温下裸手皮肤温一般在29℃~30℃之间。当手皮肤温降到15.5℃,手操作功能受到影响;降至10℃~12℃时触觉敏感度明显下降;降到4℃~5℃时,几乎可完全失去触(知)觉。一般裸手皮肤温度保持在20℃以上,手操作功能基本保持正常。

在冷环境中,服装覆盖部位平均皮肤温(简称平均皮温)也会发生变动,人体正常平均皮温(胸、背、上肢、大腿四点)约在33℃~34℃之间。如服装保暖量不足,平均皮温出现下降:降至32℃时,约有16%的人出现冷感;降至31℃时,约有26%的人出现冷感;降至29℃时,冷感出现率达77%;降至28℃时,100%的人感到冷(其中约50%的人感到很冷,出现寒颤)。

对体温的影响 在冷环境中,体温的变化不如皮肤温变化那样敏感,因为机体调节功能较强,不易出现较大波动。须知,一旦体温出现明显降低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要比皮肤温下降严重的多。

在寒冷环境中,只有机体热亏损超过一定限度(50kcal约等于210kJ)时,体温才出现下降,下降幅度一般不超过1℃,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体温降至36℃,机体代谢反射性增强(产热量增加),这是人体保护性反应;体温降到35℃时,可出现明显寒颤,称为“体温过低”;降到34℃时血压出现下降,意识受到影响:下降到33℃时,呼吸次数、心率减少,血压下降,称为“重症低体温”;下降到32℃~31℃时,血压测不到,意识不清、寒颤消失,瞳孔散大;下降到30℃~29℃时,意识逐渐消失,肌肉僵直,脉搏、呼吸减弱、减少;下降到28℃时可出现心室纤颤,生命垂危:下降到20℃时,心跳停止。

体温这种极端下降的情况,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是不存在的,只有在较强的寒冷环境中(特别是冬季户外作业)的非常事故中,才有可能见到。

对全身的影响 机体受冷后,首先是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导致皮肤温度与环境气温的温差减少,有利于减少机体散热量,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由于末梢血管收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容易引起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意外,这也是寒冷地区脑中风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在冷热温差较大的环境中作业(如冷藏作业)能破坏人体与正常季节性变化的适应关系。因此,从业人员易产生疲劳、倦怠、感冒、手脚发麻、发酸、牙痛、尿频等症状(类似所谓的夏季空调病症状)。寒冷也是导致雷诺氏症候群、末梢性面神经麻痹(口斜、眼角下垂)的诱发因素之一。

冷过敏 冷可引起过敏性荨麻疹,据国外一些调查资料,在肉加工厂冷库(-3℃)作业工人冷过敏发生率为27%,冷荨麻疹多发生在受冷30分钟至4小时之间。冷过敏性荨麻疹有先天性(遗传)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冷荨麻疹特点是皮肤表面没有膨疹,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并伴有关节痛;后天性冷荨麻疹约占冷荨麻疹发病数的67%,一般是接触寒冷12分钟后发病,可能出现慢性膨疹,与先天性不同,一般没有全身性症状。

如何预防  

冷藏作业(以及冬季户外作业)应穿着足够量的防寒服装,服装保暖量的多少可以保证服装覆盖部位平均皮温不低于33℃为宜,或参考《劳动防护服防寒保暖要求》(GB/T13459-92),并保持服装干燥。对保暖薄弱环节,如手、脚、头、耳,要加强保暖,尽量减少裸露皮肤的面积,要保证这些部位的皮肤温不低于20℃。在低温环境中,风速能增加冷作用强度,如在7℃环境中,2m/s~3m/s的风速,相当于气温下降3℃~4℃,可使服装保暖量降低11%~12%。因此,防寒服的尺寸也很重要,既不可束缚过紧,也不可过于宽松,束缚过紧影响末梢血液循环,能增加冷影响或冷损伤的机会;过于宽松影响装具的保暖量。

冬季从事户外作业时尚须防止过度疲劳和过度饮酒,以防发生事故。在没有特殊的防护下,不可在湿冷环境中睡眠。饮食要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B1。

食物中蛋白质不足,可使机体对冷的耐受力减弱。

在冷环境中作业终了后,进行温水浴有助于迅速减少与消除寒冷的影响,低温作业(冷藏)车间应附设有服装烘干室和热水浴室。

在评价冷影响时,不可单以环境气温值高低作为唯一的指标,而应以冷作用强度为依据并采取综合措施是冷作业人员健康安全和高工效的有力保障。


阅读:冬游苏州幸福路线

         冬天苏州旅游季景点


小编温馨提醒:微信搜索并关注姑苏网,例如对话框回复健康即可获得苏州医疗健康等相关推荐内容。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

获取更多苏州资讯

姑苏网.jpg


推荐阅读》》苏州一元游园林活动

周末放假,不知道去哪儿玩吗?关注姑苏网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旅游,即可获得苏州最全游玩攻略!


广告热线:0512-65301757 传真:0512-65291836 投诉咨询:0512-65291521 法律顾问:江苏悦孚律师事务所 汪萌之律师 李晓燕律师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05031257号 经营性ICP证: 苏B2-20140130号 苏网文〔2023〕5276-226号
版权所有:苏州互联印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4-2024 gusuw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 《姑苏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邮箱:jubao@gusuwang.com 举报电话:(0512) 653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