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里真假难辨的转发信息、实时更新的疫情数据、社交平台上的疫情求助帖……当这些消息大量涌进视野,焦虑、憋闷、同情、恐慌,压得人一下子喘不过气来。
逐渐积累的负面情绪,把很多人困在了疫情下的“心理牢笼”里。
日前,由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回龙观医院等7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写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出版发行。
《生命时报》根据指南,为十类人分别梳理心理调适建议,帮你走出心理困境。
不同人群的心理调适指南
除了保证规律作息和饮食,不同年龄层、不同生活工作环境中的人,要尝试不一样的调适方案。
01
返岗工作人员
工作场所办公 | 遵守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 积极磨合,降低工作方式改变带来的紧张和焦虑。 |
远程办公 | 尽快适应线上工作方式,加强与同事的沟通磨合。 |
居家办公 | 通过有仪式感的方式划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如准时起床,穿戴整齐,选尽量安静的地方作为工作区,清晰区分上班和下班等。 |
工作过程中,注意:
•尽量避免接触容易导致分神的内容;执行关键任务时,彻底杜绝无关信息。
•若出现过度疲劳或家里有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学观察人员,及时向上级领导或同事求助,请求换岗或休息,寻求专业帮助。
02
一线防疫人员
工作状态
学习防护等相关专业知识,适度关注主流媒体对疫情的报道;接受自身和医学技术的限制,尊重客观现实。
尽量避免长时间工作,适当安排换班,脱离病房环境。
日常休息
休息时听轻音乐,尽量保证有效的睡眠时间;每天练习深呼吸2~3次,做伸展肢体类的活动。
别忍着,让负面情绪适度宣泄,比如哭一场,与家人朋友倾诉、分享;积极地自我对话,肯定自己的付出和价值。
03
居家隔离人员
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心情烦躁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使用运动或健身APP,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
认真地做家务和聊天,但不要只聊疫情,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04
确诊患者及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