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北码头,新打卡圣地!

【导语】:苏州北码头,新打卡圣地!

街头飘到街尾的烟火芬芳,巷里传到巷外的江南故事。探访特色街巷,姑苏发布策划推出姑苏街巷醉烟火系列报道,带您在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中感受姑苏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诗意的江南文化。


一座北码头,一条风情街

带你穿越旧时光

打开“新天地

阊门,古吴城八门之一。

姑苏繁华图》描绘清乾隆年间,阊门外船只南来北往,店铺鳞次栉比万商云集的盛况,至今让人震撼。

明清两代阊门商业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交通便利,尤其是水运。说到这,自然绕不开阊门的码头。“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唐寅写下的《阊门即事》,也佐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


作为苏州水陆交通要冲,曾经的阊门北码头一度没落。而如今,它已摇身一变,成为民国风情街,与西中市交相辉映,与山塘街隔河相望。翻开历史的一页,让我们从这里追忆以往的繁华鼎盛。



历史悠久

曾承担运输货物的码头功能

北码头紧靠运河,准确地说,这一段在阊门外北侧的外城河东岸,南接北童梓门,北至四摆渡。这是当时通往常熟的主要航道,主要载卸木材和瓷器,有运输上下货物的码头功能。


木材和瓷器是当时苏州贸易的大宗商品之一。北码头的木材、瓷器生意都颇具规模,有名的店铺如张乾源木行、永大成木行、张发记瓷栈等,都停排于河中,设仓库于路上,批零兼营。因为瓷器经营者多为湖北人,这里还建了湖北会馆。


上世纪初至40年代,北码头主要居住着工商业主、医生及其他中产阶层人士,当时颇具地位。


大户人家

浓缩苏州近代建筑发展历程

北码头有两栋有名的洋楼,以真实建造年份命名,现称为“1929”和“1931”,分属于王家和潘家,紧挨的地面有两块界碑,刻有“三槐堂王界”和“润庐潘界”。


王家。“1929”那栋是王家的。“三槐堂王界”就是恒兴瓷号王家。王姓兄弟是从事瓷器的湖北生意人,解放前夕,家里八妹、九妹等去了台湾。从洋楼临窗的西洋式阳台和雕刻,可一窥王家的实力。


王姓人家是有苏州情结的,小楼从外表看“洋”气十足,但看内部,苏州园林里廊的元素被融合进去,还用到了中式的清水方砖,典型的“中西合璧”。


潘家。从王家跨到隔壁,“润庐潘界”潘家内部是另一番景象。房屋建于1931年。


潘家早期在阊门外吊桥堍开设五金店,生意兴隆。潘家的青砖洋房是纯欧式,在当年采用了欧美流行的进口地板、彩色玻璃和法国彩色地砖,富贵时尚可见一斑。

这两栋洋楼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建筑风格及建筑形制都具有多样性,既有中国传统四合院、传统的木架构形式,又受20世纪初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浓缩了苏州近代建筑的发展过程,被列入苏州风貌建筑保护系列之中。


重新修缮

再现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情

如今的北码头民国风情街,全长700多米,由两栋修缮过的建筑和十余栋仿建建筑组成,灵巧细腻的中式建筑型制和华贵典雅的欧式装饰组合形成了民国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值得关注的是,修缮前,“1929”和“1931”内居住着多家房客,房屋老化严重,房子的屋面、木结构等都将近坍塌。2011年,苏州城投公司在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北码头景观配套工程整治项目立项后,着手整修北码头整条街及沿街建筑,并采用碳纤维加固的方法,确保原墙体稳定可靠,两栋房子才得以修缮加固。

↑北码头房屋旧照↑


↑北码头洋楼修缮重建↑


目前,这里已成为了集城墙历史景观和护城河滨水景观于一体的特色商业区,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散步在民国风情街上,踏着青石砖,看两侧林立的别墅、小楼、公馆、店铺等民国建筑,听隔窗而出的经典旋律,忍不住追忆起一段民国往事,仿佛那段逝去的时光从未离去。

微信搜索并关注姑苏网,对话框回复北码头,即可获得北码头相关推荐内容。
广告热线:0512-65301757 传真:0512-65291836 投诉咨询:0512-65291521 法律顾问:江苏悦孚律师事务所 汪萌之律师 李晓燕律师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05031257号 经营性ICP证: 苏B2-20140130号 苏网文〔2023〕5276-226号
版权所有:苏州互联印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4-2024 gusuw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 《姑苏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邮箱:jubao@gusuwang.com 举报电话:(0512) 653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