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标杆系列报道——
诠释“硬核”实力 全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破千亿
2007年,静谧的独墅湖畔,苏州工业园区打下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桩”。
十二年聚智,园区高瞻远瞩、谋划布局;十二年聚力,园区软硬兼施、涵养生态。从零起步,砥砺磨剑,这一新兴产业已经迎来“青春期式”的爆发成长。
日前,苏州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十年内力争规模突破万亿。作为主阵地,园区当仁不让、扛起旗帜,担负起探路先锋的使命;作为主力军,园区也大有可为、全力攻坚,通过精准布局、升级服务、配强资源,向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标杆大步迈进。
从0到1 生物医药树起“园区品牌”
三月的金鸡湖畔已然有了春的气息,这个三月,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喜报频传。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卡瑞利珠PD-1单抗正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接受过系统化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这是国内首款获批治疗肝癌适应症的国产PD-1单抗,也是国内首款“两用”PD-1单抗。未来,这一肿瘤新药将在园区生产,造福患者。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仅有的4款国产PD-1单抗均有园区企业的身影。
同样摘得国内首个的还有贝康医疗,其自主研发的“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PGS)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个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绿色通道”并成功获批的创新产品,也是目前唯一实现胚胎全染色体精准筛查的注册产品。
在园区,千余家生物医药自主品牌企业、数万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用勇气与激情演绎着各具精彩的“春天故事”。
争第一、创唯一,园区已经交出了相当靓丽的生物医药发展成绩单——过去一年,园区新增创新药物临床实验批件数约占全国同期增量的10%,其中生物创新药占全国同期增量的20%,累计超130个药物品种获批临床,1类新药品种占比达65%,此外10家企业12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江苏省38%。从无到有,从0到1,生物医药树起了“园区品牌”。
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有底气更有实力
根据《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而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誓师大会上,园区也定下了今年的“小目标”:力争全年新引进生物医药项目300个,确保全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凭什么能撑起“半壁江山”?园区十多年的创新跨越书写了答案。
作为园区三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19年产值达900亿元,处于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方阵。去年年底,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正式发布《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园区各项主要指标均名列前茅,其中,在含金量最高的产业竞争力排名中,园区以其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摘得全国第一。
“高大上”的光环背后,人才和企业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强“内核”,也是迈步未来的最强底气。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100多位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和20多位中外院士领衔团队的创业项目,各级领军人才超过1000名,专业技术人才超过4万名;集聚1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自主品牌企业近1200家,在港交所已上市的14家内地生物医药企业中,有8家主体或研发生产机构位于园区。
轰出“推背感” 打造全球顶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当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用什么带动竞争力?十多年前,面对未知、面向未来,园区毅然拿出勇气和魄力,聚焦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三大新兴产业,探寻新的发展动力和坐标。多年来,不断升级的“产业生态圈”成了滋养这些创新种子的“阳光雨露”。
翻开新鲜出炉的《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2020-2035)》,“打造全球顶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目标格外引人注目。豪言壮语之下,“怎么做”是一道必答题。“我们必须精准服务,精准布局,配强资源,对本土龙头企业‘一企一策’扶持发展,加快做大做优做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要按照计划安排,全力攻坚,逐一加以破解。”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的一番话,给许多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园区将紧跟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持续聚焦前沿领域,围绕重大产品需求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抢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强化产业发展特色,园区将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制度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政策精准度和支撑力,保持新药研发领域领跑地位,放大医疗器械领域集聚效应,推动基因测序、基因诊疗、细胞治疗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园区将不断优化产业配套服务环境,引进更多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业学术会议,为企业搭建国际高端交流平台,更大力度集聚国际资本和资源,打造唯一性、引领性、独创性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来源: 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