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江南——百年老照片网上特展(第三期)
来源:苏州美术馆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图像江南——百年老照片网上特展(第三期)
主办丨苏州美术馆
总监制丨曹 俊
策展人丨张立行
项目执行丨高 翔丨周勤明
线上实施丨沈宇豪丨周 静
展览实施丨夏天眉丨陆佳辰
推广实施丨张己阳丨孙 贺
又见依依江南 文丨曹 俊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 苏州美术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自唐宋以来,包括苏州和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域,备受推崇,公认为海内繁华、风土清嘉之地。“文采风流,为天下冠”,以至于世人往往误将江南文化等同于“中国”文化。 斗转星移,延续至上个世纪,苏州和上海在文化维度上更是一体。国人所熟知的苏州籍文化名流,譬如书画巨擘吴昌硕、吴湖帆,国学大师章太炎,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版本学家、书法家顾廷龙,诗人导演费穆,建筑大师贝聿铭,掌故大王郑逸梅,话剧皇帝金山,还有柳亚子、周瘦鹃、范烟桥、包天笑、程小青等,不胜枚举,皆是或工作、或学习、或生活往返于沪苏两地。 江南之秀美,荡漾在画桥之畔,回味在莼鲈之思,萦绕在笔墨之端。纵有千般话语、万种风情,仍难道尽江南之独有意韵。好在摄影术自十九世纪中叶便传入中国,留下不少有关江南的图像。“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照”之凿凿,记录下百年江南变迁的大致风貌。图像江南宛如和弦,并非当年照片的简单叠加,而是提供给后人一种全新的看待江南的视角和方式。 文征明有诗曰:“信有山林在市城…手携书卷得童耕”。无数文人雅士徜徉于小桥流水、莺啼燕语之中,读书作画,吟诗品茗,更为江南增添了钟灵秀气、雅致风尚。展览荟萃珍贵老照片二十五幅,皆拍摄于上世纪上半叶。一帧帧斑驳的图像,展现出的是每个人心灵之中的江南,介乎于真实和美感之间,更承载着千百年来江南人、乃至中国人血液中不朽的文化基因。 《文心雕龙》有云:“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中国传统美学推崇以笔墨或文学抒写内在世界,抒发升华情感,尤为讲究神韵和格调。“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透过这些悠远的图像,与观者共话羁情,与观者追思澹远,与观者相悦灵心。这是“真”,这是生命的源泉,这亦是呈现给观者的真淳,这更是与观者的心灵相约。 回眸江南,蕴涵深情。浓缩江南百年风物、园林情志的众多图像,呈现出如画的江南,如诗的江南,如歌的江南,映照在每个人的本心,如在秋水,动人心魄。大道多歧,贞下启元。“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待春风十里,蝴蝶飞故园,故人又相逢。江南必再含清晖、愈发醇美,亦更有情有味、入神入心。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乡间的牛力水车 晚清
苏州双塔又名「兄弟塔」或「姑嫂塔」,建筑形式相仿 20世纪30年代
水巷船夫划着竹筏御舟而行 20世纪30年代
河道上停靠岸边的船家 20世纪30年代
水巷舟船拥塞的水上人家 20世纪30年代
城墙外河畔的艳阳风光 20世纪30年代
街市的热闹场景 20世纪30年代
水上人家运货情景 20世纪30年代
河道上的风帆小舟 20世纪30年代
苏州寒山寺诗碑 20世纪30年代
拙政园自別有洞天东望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自倚虹亭西望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梧竹幽居望绿漪亭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自雪香云蔚亭下西南望倚玉轩香洲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玲珑馆及绣绮亭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待霜亭及梧竹幽居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香洲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自玉兰堂北望见山楼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香洲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扇亭山石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及见山楼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塔影亭 20世纪50年代
留园西楼 20世纪50年代
留园林泉耆硕之馆內部 20世纪50年代
网师园西北部 20世纪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