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新冠疫情逐渐转入常态化防控。提醒市民在继续做好新冠防控的同时,还要重点关注防范手足口病、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和细菌性食物中毒。
手足口病
关注度:★★★★☆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以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
症状
早期像感冒,起病急,发热,一般为38度左右,可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同时在1-2日后可引起手、足、口或臀等部位的疱疹,病程约为4~8天。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也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6月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容易在托幼机构和小学发生聚集性疫情,该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手段,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做好预防。
苏小吉建议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注意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居室清洁、空气流通,勤晒衣被。
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合理搭配孩子的膳食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适量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和EV71感染引起的其他疾病(如疱疹性咽峡炎)。
风疹
关注度:★★★☆☆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
症状
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风疹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血胎屏障感染胎儿,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
苏小吉建议
各托幼机构、学校、工厂和企业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晨检,注意室内通风,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
目前没有特异性方法治疗风疹,但是可通过免疫接种预防疾病发生。育龄妇女可以孕前风疹IgG筛查和麻腮风疫苗推广接种。
流行性腮腺炎
关注度:★★★☆☆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
症状
它的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餐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发病,成年人也可见少数发病。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苏小吉建议
该病传染性强,应注意平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各托幼机构、学校、工厂和企业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
易感儿童可接种麻腮风疫苗免疫预防。
细菌性食物中毒
关注度:★★★★☆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痢疾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是常见的病原菌。
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该病发病急、家庭呈多例感染、学校、幼托等单位常表现集体食物中毒的特征。
苏小吉建议
按照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做就能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
1
保持清洁
接触食品前要洗手,准备食品期间经常洗手;
便后洗手;
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
避免虫、鼠及其它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2
生熟分开
生的肉、禽和海产品要与其它食品分开;
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肉板;
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3
做熟
烹饪食物的温度和时间应能保证食物安全;
肉、禽、蛋和海产品等食物需要烧熟煮透,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食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4
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熟食烹饪后2小时内食用,可在室温下存放;
熟食烹饪后2~4小时内食用,应保持温度在60℃以上;
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
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
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5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使用安全的水;
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
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
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在生食情况下;
不吃超过保鲜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