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可能很多初到苏州的人,都会去那里逛一逛,看小桥流水、小店林立,尝过鸡爪、臭豆腐后,走马观花逛上一圈后,说上一句“原来平江路也就这样啊。”
其实,若是你愿意在平江路上多走两步,走进平江路的各个支巷中,就能领略到属于苏州小巷的独特风韵。
平江路两侧的横街小巷虽不起眼,但是她的风光却一点也不输平江路,在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没有眼花缭乱的店招,却有着苏州最朴实的市井生活,有着无数动听的故事。
素日里见惯了普通的苏式小巷,当你从平江路穿过肖家巷,拐到一条连地图上都搜不到的小巷——酱油弄时,你可能会收获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走进小巷,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整面清爽的蓝墙,在秋日暖阳的映衬下,仿佛嗅到了地中海吹来的海风香气,墙上还有法语写着的一个巨大的“AMOUR",也是法语“爱”的意思。
仔细观察一下,整面墙上还散落着各种语言、各式各样的“我爱你”,看了这面洒满爱意的墙,心里也变得暖烘烘的。
沿着小巷继续往前走,一侧是被绘上五彩斑斓的图案的文艺墙面,一侧是苏式巷子里的寻常人家生活,两者截然不同的温度和风格,竟一点也不觉得违和。
短短的一条小巷里,已经被满满当当的画上了各种风格的图画。想必创作者在作画的时候,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那一丛墙角生长的蓝色小花,到了墙面上,就成了小猫尾巴上卷起的花朵,甚是惹人喜爱。
大概是因为小编去的时候是个好天气,一个拐弯,刚好碰上还在进行绘画的工作人员。阳光洒下,他们一笔一笔认真绘画的模样,仿佛也在闪闪发光。
如果你有心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一面墙上,写满了各种不同文字表达“我爱你”,宛若一个藏在小巷里的“爱墙”。
这一条深藏不露的酱油弄,其实只是一小截巷中巷,她一头连着肖家巷,另一头又与东升里和志恒里互相贯通。
现在的东升里13号,可以算的上是苏州的一个网红地标,面积1500平的老房子被改造成一个集咖啡、家具、设计于一体的新空间。现在似乎只有斑驳的木门、沟壑的砖石,还在提醒我们,这里曾经的旧时光。
清雍正年间,这里成为当时的元和县城隍庙,被称为“阴元和堂”,说起来有些吓人,意思是阴间的衙门,其实这只是过去民间比较常见的一种信仰。
而且这间城隍庙也很注重文学修养,原先庙里甚至藏有唐伯虎、祝枝山、董其昌的书法石刻,后来城隍庙被拆,这些文物也被妥善的移送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由后世人精心保存。
东升里另一个值得说道的地方就是17号的真觉庵,建于道光年间,离旧时的城隍庙“阴元和堂”不过几步脚程,估计那个时候的东升里总是会被香客挤满,热热闹闹。
如今这里已经散为民居,据说这里还保存着道光年间建造的砖雕门楼,沧海桑田间,好在还有这些真物留下,无声的证明那段热闹的旧时故事。
东升里还有一处叫“随园”的地方,不过此“随园”非彼“随园”,从大门精心的雕刻及装饰,也能窥见,这估计也是一处精致的小院。
东升里最宽阔之处要说这一处的大水井了,已经有不少历史年头,时至今日,附近的居民的日常生活里依然少不了它的身影。
绕过水井,就是志恒里了。据说这里曾经住着一位钮姓状元叫钮志恒,因此得名“志恒里”。
志恒里有不少民国青砖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之前西风东渐,苏州城的名流们也开始热衷造洋房,那时兴建了不少青砖小房。
如今这些青砖小楼和白墙黑瓦的民居混为一体,也成了现代人眼中的“古居”,沉淀下来的只有生生不息的寻常人家生活。
其实平江路两边的小巷里,多的是故事。而苏式小巷里最让人心动的,还是那些过去的、古典的、民国的各种故事,还有如今的文艺小清新,甚至是苏州人的家长里短、寻常琐事都在这里聚成一团,生机勃勃。
如果你有空来平江路走一遭,记得一定要来看看苏州的“爱墙”,感受一下小巷生活的安逸,闻闻日常的生活烟火气吧,保准能体验到苏式小巷的特别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