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巷,苏州最后的城中村

【导语】:沈巷,苏州最后的城中村



这些地名你熟悉么?南浜夏家浜红庄沈巷......


它们是苏州的边缘地带,承载着与当下苏州格格不入的破旧杂乱;但它们也是无数小镇青年,初到苏州时栖息的第一站。这里是繁华CBD以外的世界,这里写满了身处大城市的不易,这里似乎常年阴暗潮湿,对美好的生活的希冀就是照亮这里的光。



NO.1

这里是沈巷

十年前的你是否也在这里住过


沈巷地处灵岩山与上方山两山之间,居住在这儿的人大多在木渎附近的工厂里工作,鲜有本地人。



沈巷对他们来说当然不是“家”,连异乡的小窝都称不上,只是傍晚时睡觉的地方罢了。这里四处都贴着租房启示,8元就能网吧包夜,百元就能租一个单间,小编只在租房启示前暂做停留,就有人上前询问是否要租房。



320元还包水电,在这里能租到怎样的一间房呢?没有独立卫生间;常年不见阳光;空间狭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床,日常用品全堆在床角的角落;厨房当然是奢望,只能在家门外搭建简易灶台,几块塑料布一兜,也能喂饱一家人。


△ 狭小的门


△ 搭在外面的厨房


△ 公共厕所


洗衣、洗澡这些基本需求是无法在单间里被满足的。所以沈巷里散落着不少浴室和自助洗衣机,甚至有些便利店也会承接洗澡业务。当然,一个人10块的价格,是万万不会每天都洗的。



来到苏州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赚钱,没有哪里的人比沈巷的居民更迫切地想找一份工作。只要是能贴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招聘信息,人力资源公司开得到处都是。异乡人们带着茫然又忐忑的神色在这里进进出出,一个月2000的工资会成为他在苏州的第一笔生活费。


△ 招聘信息随处可见


△ 每走几步都能看到这样的人力资源公司


行走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逼仄密密麻麻缠绕着的电线、一转身就能撞上的监视器、两人无法并行的石板小巷、见缝插针般竖起的楼梯,拼命抬头才能看到穿插在夹缝中的天空。


△ 盘踞在上方的监视器


△ 七零八落的电线


△ “一线天”般的楼梯


这里的空间好像总在被压缩,任何可以使用的地方都不会放过。墙壁上、玻璃上,各处都泛滥着这些信息——租房、招聘、代售、换钱,每一张都象征着沈巷人的生存压力



巷子里偶尔会停着这样的小推车, 等到夜幕降临时,车主就会推着它去隔壁的夜市上做生意。



每个生活区都离不开一个菜市场,沈巷也不例外。往里走走就是沈巷菜场。



下午四点多时菜场人并不多,店面也没开全,但已经有陆陆续续的人来这里采购晚上的食材。菜场并不大,却能满足所有基本需求——鸡鸭鱼肉、蔬菜瓜果,还有各种干货炒货。



在这里居住的人很多,安全是最重要的。沈巷内也有很多电瓶车专用停放点,村内也配有一个消防站。它们,就是沈巷人的“后勤保障”。


△ 电瓶车停放处


△ 消防站


沈巷人就在这里生活着,夕阳西下时是小巷子里最有声响的时候。老人们端着饭碗走出家门聊天;孩子们奔跑在每条巷子里,打闹声响彻了这片天地;年轻人干完了一天的活蹲在家门口玩着手机,如果有闲钱还能找上一个网吧,享受一下高清大屏的刺激。


△ 晚饭时分聊天的老人


△放学的孩童


△ 玩游戏的年轻人


△沈巷里的网吧


这里看上去和苏州的别处大相径庭,但又好像没什么区别,衣食住行,如是而已



NO.2

夜幕降临后的沈家巷

是最有人情味的时刻


五点半过后,这里更是热闹了起来,因为夜市一条街开始营业了



15元一斤,买一斤送半斤的鸡锁骨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味道。肉香与油脂四溢的爽快,大概只有吃过的人才明白。



热气腾腾的炒面是最好的果腹食材。十块钱一大碗,和着酱香味十足的汤汁几分钟下肚,就能吃得饱饱的。



山东卷饼不仅是早餐好搭档,晚上来一份也是鲜香无比。脆片加上各种爱吃的肉类,一口能咬去一整天的疲惫。



驴肉火烧没有驴肉,但也不妨碍它的高人气。素的1元,荤的2元,花上几块钱饼里夹的全是自己喜欢的小料。


卤味早就在卤汁中沸腾入味了,氤氲出的热气里满是它的咸香。实在馋得紧,旁边还有鸡爪、小龙虾等配菜,这一份可算得上是豪华套餐了。



日剧中温馨的小店氛围在这里重现了。一张小圆桌上围满了疲倦的客人,老板娘热情地用方言招呼着大家。舒适的夜风吹过,这也许是他们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刻了。



老坛里腌制的鸡心、鸡爪是上好的下酒菜。撒上蒜泥、倒上辣椒,再配上一罐啤酒,边吃边说上几句今天的烦心事,所有的烦恼都不会过夜。



10元一份的烤肉拌饭,肉量绝不含糊。满满当当地铺在米饭上,蔬菜算不上精致但胜在营养全面,这一碗下去一定管够。



如果说食物的香气让人找不着北,那臭豆腐独特的味道一定能让你在人群中一眼就发现它。“刺啦刺啦”的油点好似在跳舞,外酥里嫩的口感让人念念不忘。



沈巷村的夜市就是沈巷人的深夜食堂。这里承包了食客们饥肠辘辘的胃,也抚慰了他们在外漂泊的心。食物的力量朴素而坚韧,它能留住记忆,也能给人勇气,不知今夜的沈巷夜市又治愈了几颗受伤的心。



NO.3

苏州的最后一个城中村里

住着无数夹缝中的梦想


沈巷可能是无数来苏务工者的第一站,但绝不是最后一站。他们在这里留下过汗水、留下过泪水、也留下过青春奋斗的回忆。



有人说十年前刚来苏州就住在这里,十年后已经在园区买车买房有了苏州户口;有人说曾经为了省公交钱步行去那里吃东西,如今已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人说刚来苏州的时候和女朋友一起在这儿奋斗,现在从这里出来了,但身边人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了......


@坤568:11年,从安徽老家来苏州就住沈巷,在金莱克上班,宿舍里面又脏,老鼠还多,后来决定离开去干其他的,感谢自己的努力,现在苏州市区定居了,刚刚又定了吴江一套房子,多亏沈巷的刺激。


@149883344:09年刚毕业,11月底,孤身一人从广东转战江苏,第一个落脚点沈巷,住了一个月,正值冬天,住的民房24小时太阳照不进来,阴冷潮湿,一百八的月租,第一感觉太贵,在东莞两百左右住本地人建的专门的出租房,带阳台,卫生间。在苏州快十年了,也结婚生子定居了!


@臭多多的老豆:满满的回忆,06年刚来苏州就就住在这儿,一晃13年了我还在苏州,在这娶妻生子安家,祝福每一位在外打拼的游子!



这里的确有着和现代化苏州格格不入的破旧感,但居住在这里的梦想绝不会因环境而失色。沈巷送走一批批人的同时也迎来一群群新的住客,在这里开始的生活也许很艰难,但不要失去信心,因为你还在路上,就能到达远方



姑苏网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搜索并关注姑苏网,对话框回复沈巷,即可获得沈巷相关推荐内容。
广告热线:0512-65301757 传真:0512-65291836 投诉咨询:0512-65291521 法律顾问:江苏悦孚律师事务所 汪萌之律师 李晓燕律师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05031257号 经营性ICP证: 苏B2-20140130号 苏网文〔2023〕5276-226号
版权所有:苏州互联印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4-2024 gusuw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 《姑苏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邮箱:jubao@gusuwang.com 举报电话:(0512) 653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