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州观前
说起观前街,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我们最熟悉的观前商业街。观前观前,意思为玄妙观前的街,但凡有外地游客来苏州,那当然都得去观前街买点土特产、看看玄妙观。
但其实苏州可不止这一个“观前街”,就在大家熟悉的观前街的东北侧,走过喧闹就能发现一个安静的“观前”。
那里曾有一个清洲观,它所在的那条巷子,就叫“清洲观前”。
No.1
大名鼎鼎的香山帮
曾在清洲观前留下故事
清洲观前位于观前街东端北侧,东出井巷,西至观前街洙泗巷,《吴县图》、《苏州图》中均能查到。
元代皇庆元年(1312),严德昭建清真观,或谓清洲观。传说中的清真观就在现在巷内34号,不过如今已是气派高大的砖雕门楼,上面写着清洲会馆,还有一名为梓义公所,又叫公输子祠。
民国《吴县志》载:祠“初在憩桥巷,清嘉庆间建,咸丰十年毁。同治中移建今所,为木工业奉香火,一名梓义公所。”
梓义公所原先位于憩桥巷9号的鲁班庙旧址上,乃“合城内外锯木、床作、杂木、机子作”共组之“小木公所”。后在战争中公所被毁,才移建到清洲观前。
清朝同治年间,这里是水木工行业供奉香火、集会的地方,公输子祠中的公输就是指木匠的祖师鲁班。
民国元年(1912),苏州成立香山帮建筑行业协会——鲁班会。姚承祖被大家公选为协会会长。他十分重视香山帮建筑艺术的传承,后来创办了梓义小学,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入学。
1999年,梓义小学拆除,关于这座小学的记忆成为了住在附近的老苏州们的限定回忆。而清州观前的这段往事,也成了岁月中一个值得重述的故事。
No.2
初照楼、春晖楼
两个名人都曾在这儿生活
清洲观前两侧都是普通的白墙黑瓦民居,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居民坐在一起聊天、下棋,穿过这熟悉的苏式小巷的日常,再往前走一点,两栋不一样的小楼就出现在眼前。
清洲观前1号,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弟子朱季海的故居。因位于清洲观前最东端,朱季海便给他的书斋起名“初照楼”,倒也别有一番韵味。
朱季海16岁时师从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是是章太炎最小的关门弟子,因过人的才气被章太炎称赞“真所谓千里驹也”。
朱季海这一辈子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这座“初照楼”里度过,深居简出醉心于学术研究。即使有过短暂的工作,也因为过于耿直的性子,而和体制格格不入。
人们都说他是“书蠹头”、 “朱痴子”,却不清楚他到底有多大学问,学界认为他对《楚辞》的解读在当代无人能比得上,也有人说他清高固执。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过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为自己坚持的东西燃烧自己才快乐不是吗?
在朱宅初照楼的隔壁的清洲观前2号,则是苏州人耳熟能详的采芝斋糖果店主人金氏的宅居——春晖堂,据说现在春晖堂还住着金氏后人。
采芝斋最开始是个只卖粽子糖的小摊。清同治九年(l870年),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以五百个铜板的微薄资本,购置了熬糖炉子、小铜锅、青石台、剪刀等简陋工具和少量的糖果原辅料,在观前街73号原吴世兴茶叶店门口设摊。
因剪出的糖块形似粽子,故名粽子糖;传说这种制糖技术源于《吴门表隐》所载明末的谢云山,所以又称"谢家糖"。
延续至今的观前街72号原先为采芝斋古董店,店主夫妇俩决定回乡后将古董店租赁权转让给了金荫芝。
当时他的糖果摊仍无正式牌号,来观前街的顾客知道这里原是"采芝斋"古董店,故仍顺口相互传呼:到采芝斋买糖去。于是金荫芝顺水推舟,将店名定为"采芝斋"。
在苏州小巷里走走停停,每一块黑瓦每一块青砖都可能藏着一段有趣的历史。
在182米的清洲观前里穿梭,我们触摸历史,我们感知历史,也深深沉溺于苏州的充满历史韵味的街巷中。
每当分享小巷故事时,总会牵扯出很多小伙伴的苏州记忆。
如果你也有小巷故事想分享,可添加苏小囡5(suxiaonan5),暗号:苏州小巷,拉你进群~
姑苏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