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梅花初绽
与红枫的盛名远播相比,天平山的梅花显得有些寂寞,鲜为人知的是,她其实与杭州西湖的孤山颇有渊源。其中故事,皆源于近千年前的一场邂逅。
范仲淹访林逋 廖宇 绘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春,时任兴化知县的范仲淹(989—1052)有一次浙江之行。在杭州,他特地和朋友一起去孤山拜访比他年长22岁的隐士林逋(967—1028)。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终生未入仕途,隐居西湖孤山,植梅为妻,畜鹤为子。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赞为神来之笔。在民间,林逋甚至还被奉为梅花男花神。
明 剔红范仲淹访林逋海棠形盘
一位是心忧天下的名臣,一位是梅妻鹤子的隐士,就这样在杭州西湖之畔的孤山不期而遇,在文化史上留下一段佳话。两年后的天圣六年(1028)秋,已被晏殊推荐担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再次前往孤山拜访林逋。两人的身份虽然有庙堂与江湖的差别,却有着同样高洁的人格。他们互相赠诗,成为了忘年之交。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范仲淹由邓州知州移任杭州知州,这一年范公已经61岁,此时林逋早已作古,范公还专程前往孤山凭吊故友。
天平梅花
这段佳话并没有就此成为绝响。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在天平山南麓营建天平山庄之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规模开凿了一片什锦塘,以西湖白堤为原型在塘中筑起一条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水面,花开时灿若锦绣。
范允临还在山庄后的坡地植梅成林,取林逋当年在孤山植梅的典故,取名“小孤山”,开花时坐卧梅树下,令人神骨俱清。在枫林还未长成的时代,小孤山的梅与小兰亭的竹、桃花涧的桃平分秀色,成为初春天平山的颜值担当。
范允临行书条幅 北京故宫
范允临的老友陈继儒是晚明高士,亦是天平山庄常客,陈氏酷爱梅花,尤擅画梅,他作有《看梅》诗,被天平山庄主人范允临写成条幅。
陈继儒《梅花双禽卷》(局部)及范允临题诗 北京故宫
而在陈继儒所绘的《梅花双禽卷》上,范允临还题上了宋人王十朋咏梅的名句“半树溪边冲雪破,一枝头上带春回”,从中不难看出范允临对梅花的喜爱。
天平梅花
在传统文学语境中,文人常将白雪与梅花互相比喻,用以象征文人高洁人格,体现幽人隐士的气质。小孤山梅林是范允临造园的得意手笔,以量多取胜。
疏影横斜水清浅
而早在范允临种梅之前,天平山的梅花就已经进入文人墨客的视野,这些梅树或为山寺僧侣所植,或许只是自然生长的野梅,花中透着一缕禅机。与《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齐名的元代大画家倪云林(1301—1374)在《登天平》中写道:
倪云林《龙门独步图》(清代潘恭寿临本)
酷爱吴中山水的倪云林曾多次登临天平山,并以天平山为蓝本创作了《龙门独步图》等名画。他曾在云泉庵(今云泉精舍)与好友来复禅师品茗论禅,深林怪石、梅花清泉构成了他禅意画境。直到1751年春,乾隆帝首次南巡来到天平山,倪云林“梅花雪满白云泉”的意境深深打动了这位酷爱写诗的帝王。
《敬胜斋法帖》收录的乾隆题诗拓本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可说是一首茶诗,梅花的意象可说是诗中点睛之笔。无论是范氏家族传承千百年的风流儒雅,历尽沧桑的清泉怪石,还是禅茶一味的天平茶文化、都被初春里山间的一支梅花串联了起来。
天平山景区厅堂、场馆目前暂停开放,
敬请谅解哦~